民俗風尚:雷神、祭白虎、打小人、蒙鼓皮
食俗風尚:梨、炒蟲、黃酒、綠萼梅茶
驚蟄,又名“啟蟄”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。鬥指丁,太陽到達黃經345°,於公曆3月5-6日交節。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。時至驚蟄,陽氣上升、氣溫回暖、春雷乍動、雨水增多,萬物生機盎然。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,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,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。
驚蟄,為乾支歷卯月的起始;卯,仲春之月,卦在震位,萬物出乎震,乃生髮之象。一歲十二個月建,每個月建對應一卦,卯月(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)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;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,雷在天上響,非常形象。 “卯”,冒也,萬物冒地而出,代表著生機;所以卯月(二月)也是萬物能量迸發的月份,一年春耕自此開始。
驚蟄時節,春氣萌動,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。所謂“春雷驚百蟲”,是指驚蟄時節,春雷始鳴,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。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、萬物生機盎然。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、氣候進程看,“驚蟄始雷”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。
民俗風尚
祭白虎
按照道教的傳統,白虎乃四象之一,俗稱虎爺。在古人心目中,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物種。因其威猛雄壯,能夠避邪。正如古書所云:畫虎於門,鬼不敢入。但是,白虎同時也是一個是非之神、凶神、戰神、殺戮之神的象徵,以至於在四靈中被膨麟頂替了它的位置。《人元秘樞經》:白虎者,歲中凶神也,常居歲後四辰。所居之地,犯之,主有喪服之災。這裡所說的意思就是俗語中的喪門白虎或退財白虎。民間傳說,每年的驚蟄節氣,就是自虎出來覓食的時間。這意味著白虎要在民間大開殺戒,開口噬人,興風作浪。所以,在民眾的信仰裏面,白虎代表凶兆,指口舌是非乃至凶喪等不吉利的事情。而且,白虎神是會吃人的,一旦冒犯了它,這一年都會遭到邪惡小人的暗算,並阻撓自己的事業和前程,導致百般不順。爲了避免遭受厄運、自保,人們紛紛選擇在驚蟄這一天祭祀白虎神。所祭祀的白虎神像,乃是用一張紙張繪製而成的白虎像。這隻白虎有著黑色的斑紋,口角長著一對獠牙。人們祭拜它時,須得用豬血來餵它,大致意思是希望白虎吃飽后不再傷人。之後,再用生豬肉在白虎的嘴和獠牙處抹上一抹,使之充滿油水,不再張口亂說他人是非,以此避過口舌之爭,化解是非。
民俗與文化意涵
「祭白虎」的習俗不僅是一種儀式,更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寄託。這個儀式反映了古代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,以及對生命中未知或負面事件的應對方式。透過祭拜白虎,人們試圖將負面的煞氣轉化為積極的能量,保護自己和家人免於厄運的干擾。
這一習俗還表達了古代社會對於「口舌之爭」的重視,通過祭拜白虎,希望在人際關係中避免誤會、紛爭和小人作祟,以維持社會的和諧。
現代的啟示
雖然「祭白虎」的習俗源於古代,但它也可以被視為現代人的一種文化參考。即使科技進步,人們對心靈寄託的需求依然存在。這些傳統儀式提醒我們,在面對人際困境或生活挑戰時,應該保持冷靜,避免因紛爭而影響生活的安寧。
打小人
與祭祀白虎神相較,打小人更具有一些民間氣息。驚墊起,平地一聲雷響,象徵著二月份的開始,也喚醒了所有墊伏在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。故而,驚蟄節令期間,民眾的家中、田地裏的爬蟲走蟻一時間應聲而起,蜂擁而出,還四處亂竄,實在是令人不堪其煩。所以,古代人每到驚蟄日都會手拿著艾草、清香等驅蟲用的植物來熏趕爬蟲和因爲兩水增多,地面潮濕所造成的徽味。後來,隨著生產力的提高,人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,爬蟲和徵物的影響漸漸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拍打對頭人或小人來驅趕徵運的習慣,這便是打小人的前身了。當日,往往都會出現一個極有趣的情景。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著用紙張剪裁而成的小人,一邊口中念念有詞,說:打你個小人頭...等相關咒語。
打小人的習俗主要是流行於南方一帶,由於它屬於一種很明顯的巫術行爲,人們常常因此感到有所懼怕和神秘,以至於出現了很多誤解,乃至神化。實際上,這不過是古時很純粹的一種習俗罷了。打小人的用意不僅是在於通過拍打紙公仔或木頭公仔,來驅趕身邊的瘟神和黴運。而且,也是為了能夠驅趕跑一些惡靈或邪祟,更重要的是為了能夠宣洩一下心中的鬱問和不滿。這種行為在中醫看來是有其道理的,春季是發散的季節,以此正好能夠將心中的不滿,以這種無害的方式釋放出去,往往比一直將不好的情緒慾悶在心裏要健康積極健康的多了。
現代的啟示
「打小人」作為一種傳統民俗儀式,展示了人們試圖化解生活困境與人際問題的智慧。其核心價值在於,通過象徵性的行為將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的能量,讓人們能夠以更輕鬆的心態面對生活挑戰。這一儀式不僅反映了古人對命運的認知,也體現了人們對和諧、平安生活的追求,成為中華文化中富有趣味性與象徵意義的一部分。
蒙鼓皮
驚蟄是由雷聲引起的,雷也是它最主要的一個特徵,所以驚蟄節令有著諸多關於雷神的傳說或故事。在很多地區,也一直保持著驚蟄日祭拜雷神的習俗。
根據雷神的傳說,可知古人想象中的雷神是一位鳥嘴人身,長了一對大翅膀的神。
它一手持錘,一手連續不停的敲擊環繞在周邊的天鼓,並頻頻發出隆隆的雷聲。故而,人間的民衆也效法神話傳說中以大錘敲擊天鼓的雷神,紛紛使用皮質材料來蒙鼓皮。
《周禮》卷四十《揮人》篇:凡冒鼓必以啓蟄之日。註:「驚蟄,孟春之中也,蟄蟲始聞雷聲而動;鼓,所取象也;冒,蒙鼓以革。可知,萬物之靈的人類與花鳥百蟲一樣,也順應天時,在適合的節令進行氣氛貼切的活動。以鼓聲應雷聲,以蒙鼓皮應敲擊,著實美妙,極富生活情調。
食俗風尚
吃梨
民間對吃很講究,水果亦然,都被民眾賦予了很多寓意。例如廣東人吃橘子,因為橘字在粵語中與吉發音相同,所以,很多廣東人都認為橘子就代表著吉祥的預兆,逢年過節,都鍾愛買橘子前去拜年或待客。還有,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諧音,部分地區也認為吃蘋果能祈求平安。可惜,水果和人一樣,也有地位和命運的天壤之別。雪梨味道雖好,怎奈在民間始終不被待見,在不少節日人們還非常忌諱吃梨,如中秋節和除夕之夜,多數家庭做祭祀是絕對不會在八仙桌上擺著梨的。原因無它,只因梨與離音相諧,一家人分吃梨,難免會令人聯想到分離這個不好的詞組。
而驚蟄日為什麼偏偏要劍走偏鋒,非要吃梨呢?關於驚蟄日吃梨源於何時,記載查無出處,僅翻有一則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。據聞,有一位晉代名商叫渠濟,明洪武年間,他帶著兩個兒子,往返在上黨和祁縣兩地之間,做梨嘆細布、紅棗交換的買賣。久而久之,他漸漸有了一些積蓄傍身,便帶著一家大小在祁縣定居了下來。至雍正年間,他的子孫渠百川打算出發西口做買賣,當日正值驚蟄時節,渠百川的父親拿出了一顆梨給他吃,說,先祖以販買梨創業,歷經年歲艱辛才得以在祁縣定居下來,今日你要赴往西口,讓你吃梨是希望你不要遺忘先祖遺風。渠百川領會到了父
親的用意,之後在西口也如先祖一般經商致富,開設了一家字號,取名長源厚。再後來,其他人也紛紛效仿吃梨,多有離家創業之意。而驚墊日吃梨,最初的意思大抵就是光宗耀祖。
吃梨之俗,是否就是由此而來,難以考證。但是,從梨作為果品本身考證,它卻是難得的潤肺涼心之物。驚蟄日,大部分地區的氣候都有所回升,也變得比較乾燥,人們很容易因乾燥而感覺喉舌不適,乃至外感咳嗽等。而梨這道果品性寒味甘,常食,能夠消痰降火,實在是驚蟄日去肝火,養陰潤燥的最佳選擇。
傳統食俗上,梨的吃法有很多。不管是直接生食、榨汁,還是熟食,都是極不錯的果品或飲品。稍微講究一些的富貴人家,吃梨大多愛製成梨糞或小吃。大概的製法都是把梨的蒂下三分之一處切開當蓋子,然後控去梨心,且掏空果肉,切塊,與川貝、冰糖、陳皮絲等一起放人梨內,注入清水,共同熬煮約四十五分鐘即可。這道冰糖雪梨不僅可潤燥養陰,還對嗓子有非常好的潤澤作用。
另外,在晉代民間的宴席上還出現了用梨製作扣肉的佳餚,即是將五花肉片和梨片一層一層的在碟子上碼整齊,然後加上冰糖蒸煮。若將雪梨削皮切成條狀,再拌上沙拉醬或梅子醬、糖桂花之類的,便可製作出一道酸甜清脆的可口涼菜了。
正如《本草通玄》的說法,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熱,熟者滋五腑之陰的功效。不管怎麼說,它都是驚蟄日寓食於節的民俗傳承,至現代,名聲雖然依舊不好,始終脫離不了分離的殘念,但味甘汁多,猶如甘露,又去火怡神,吃上幾個亦無傷大雅。
炒蟲
驚蟄雷動,百蟲驚而出走,很多蟲蝦都開始活動,遍及田園和家裏,不僅莊稼遭受到嚴重的損書,人類也不堪其煩。故而,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形式不一的驅蟲儀式。
比如江浙一帶的民俗中有掃蟲節,會拿著掃帚到田地裏舉行掃蟲的巫術儀式,將一切害蟲掃除乾淨。比較有意思的是,有少部分地區在驚蟄日會以炒蟲的方式來表示驅蟲,比如閩南地區的客家人,素來都有炒蟲的習俗。此蟲子非彼蟲子,人們透過一些飲食方面的製作來表達出消滅害蟲的願望。如客家民間,驚蟄日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頭子,或用豆子、米穀來象徵毛蟲,認爲這樣能夠寓意除百蟲,故有俗語稱作:炒蟲炒豸,煞(煮)蟲煞豸。另外,還有一些地區的民眾會取一小把穀種、南瓜、向日葵籽及各類蔬菜種子放人鍋中干炒,調之炒蟲。炒熟后,主人家會分給自家和左鄰右里的孩童吃食,據說豆子在鍋中爆炒時所發出的劈劈啪啪脆響聲,能夠使人幻想到毒害蟲在鍋中被烤灼的聲音,覺得自此便可保一年五穀豐登,不受蟲害的滋擾。不僅僅是漢族,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亦有類似的食俗。譬如廣西一帶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都要吃炒蟲。蟲子一熟,一家人便全圍坐在一起,一邊大口咀嚼一邊喊著:[吃炒蟲了,吃炒蟲了。]有的家人比較鬧騰,還互相比賽,看誰吃蟲子吃的比較快,嚼地比較響,氣氛十分濃烈歡騰。當然,他們也不是真的抓蟲子來炒著吃,而是將玉米當作蟲子的象徵進行爆炒。
黃酒
初六日,驚蟄。每年這個時候,都會有一個人來找我喝酒。他的名字叫黃藥師。這個人好奇侄,每次都從東邊來,這個習慣維持了很多年。今年,他給我帶來了一份手信,這是王家衛的經典電影《東邪西毒》中哥哥張國榮所念的一段獨白。他所提及的手信,其實就是一增叫做醉生夢死的酒。而這個世界上,並沒有哪一种酒是可以醉生夢死的,這不過是電影中黃藥師對過往記憶的一種執念。
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倒是有一种酒可以在驚蟄日喝,雖談不上能夠令人醉生夢死,忘記以往種種不好的回憶,更不能在時過境遷之後療治那道若有若無的歲月傷痕,但絕對能夠給予你生理機體上的溫補——黃酒。黃酒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,源于中國,且為中國獨有,與葡萄酒、啤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。不同于今人所熟知的白酒,黃酒在釀造上是沒有經過蒸餾的,酒精的含量也低於二十%。不同的黃酒,其顏色亦不盡相同,有米色的、褐色的、紅棕色的。而在中國傳統節氣驚蟄中,選擇黃酒補身養氣可謂是正當好時節。月驚蟄,這個時候的養生秘訣就在于順應陽氣生發的特點,使自身的精神與氣血也如春日一般舒展暢達,生機盎然。再者,驚蟄前後,人體最易犯寒,同時由於氣候乾燥容易上火,體內毒素的積累比往時要多。而黃酒以米、黍米或糯米等為主要原料,香氣濃郁,甘甜味美,並含有氨基酸、醋、糖類、有機酸以及多種維生素、常量和微量元素。不僅能夠暖身,又可以排毒,可謂是一箭雙雕。更重要的是,黃酒在醫葯上也是具有相當地位的輔料或藥引子,中藥處方上便常常用黃酒進行浸泡、燒煮和蒸織一些中草藥或藥丸及各類藥酒,現代常見的藥酒,起碼有七O多種藥酒是用黃酒做酒基來配製的。不過,黃酒雖保健,但飲用起來,也不能無所顧忌。
綠萼梅茶
綠萼是一種植物,乃綠萼梅花的簡稱,別名有白梅花、綠梅花或白綠梅花、帝君袍、綠綉球等,屬薔薇科植物梅花的一個品類。它的栽培早在一七四三年便有零星記載,大概是中國古代月季花中現存的珍稀物種。之所以稱爲綠萼,是因為此花的花辦極像花萼,萼片層層疊疊,花色和葉片的顏色一致,均嫩綠嫩綠的,而自然界中的植物大都是紅花配綠葉,普通的梅花花蕊也都為絳紫色,唯獨綠萼是綠花,極爲罕見。其花心又退化成一團捲曲的核球,看起來有些神秘、畸形。大抵是出於物以希為貴的情懷吧,它自古便被推崇為梅花中的極品,在《紅樓票》等文學著作中都有描述,並聲稱有福氣之人方可一見。
現今,綠萼梅的主要產地分佈在江蘇、浙江、四川、臺灣等地。市面上的數量亦談不上稀少,但養殖的人較少,這與它的培育環境和習性有關,屬難養型植物,抗病力不強,成活率也很低。儘管如此,梅園中最搶眼的花瓣還是綠萼梅。其花色純白與嫩綠相間,襯托起來,很是舒服醒目,也從不招致各類病害毒蟲。淡淡的花香散佈在周圍,聞之,能夠理氣,調養脾胃,疏理氣血的同時又不會損陰,是十分難得的人味藥材。從中醫藥理論的角度上看,綠萼主要有兩大功效:一是行氣人肝胃,疏肝解鬱,二是化痰散結,治療痰氣鬱結、胃痛、消化不良等。由其藥材特性可知,綠萼是適合運用於驚蟄期間的養生保健的。歷代醫學家也曾說它理氣不傷陰,實屬花茶飲品中的上乘之選。誠如《飲片新參》所言:綠萼梅平肝和胃,止脘痛、頭暈,進飲食。此外,關於綠萼梅茶的沖泡配方在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百花鏡》等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。亦紛紛說明綠萼梅花茶的清香怡人,具有清熱生津、除煩和潤燥平肝等主要保健作用,正好可以除卻驚蟄時節的燥熱及肝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