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登入
立春

民俗風尚:迎春-祭拜東方之神、打春-鞭春牛、咬春-嚼春菜、抬春色、戴春雞

食俗風尚:蘿蔔、春餅、炸春捲、屠蘇酒

立春二月三至五日交節

正月裏,立,建始也。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。而春木之氣始至,故謂之立也。立夏秋冬同。——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



立春,又名立春節、正月節、歲節、改歲、歲旦等,為二十四節氣之首,是乾支歷的歲始,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,代表萬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義。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“斗轉星移”制定,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。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,當太陽到達黃經315°時為立春,於每年公曆2月3-5日交節。干支紀元,以寅月為春正,立春為歲首。立春,大地回春,終而復始、萬象更新,在傳統觀念中,立春具有吉祥的涵義。


廿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,它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。秦漢以前,南北各地風俗文化不同,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元月朔日,而是乾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。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,重大的拜神祭祖、祈歲納福、驅邪禳災、除舊佈新、迎新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時段舉行,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,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。


立春是“四立”之一,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,春生夏長、秋收冬藏,立春標誌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,開始進入風和日暖、萬物生長的春季。立春,在自然界,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復甦的跡象。時至立春,在我國,北迴歸線(黃赤交角)及其以南一帶,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撲面而來。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區,只能是說進入春天的前奏,萬物尚未復蘇,還處於萬物閉藏的的冬天。對於北迴歸線以北地區來說,距北迴歸線(黃赤交角)越遠,進入春天越遲。




民俗風尚



迎春。祭拜東方之神


  立春日迎春,實乃中國最隆重的傳統活動。古時候,自庶民到天子都格外重視這一祭奠儀式。據文獻記載,在周代,立春前三日,周天子就開始齋戒。待到立春日,周天子就親自率領三公九卿、諸侯大夫,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,祈求來年的豐收。祭拜回來之後,天子亦要賞賜群臣,施惠兆民。其規模雖比不上元月初一的歲朝,但仍是要高於冬至的規模。

  活動的地點之所以選擇在東郊,是因為古人在立春之日所祭拜的對象乃東方之神句芒。不過,隨著時代的更替,迎春活動的地點也不再局限於東方八里的郊外了。宮廷內、衙門內、府邸內等地都可進行慶典,並且,慶典的活動內容也比往時要豐富得多。至東漢,《後漢書.祭祀誌》中記載:立春之目,皆青幡幘,迎春於東郭外。令一男童青巾,衣青衣,先在東孰外野中。迎春者至,自野中出,則迎者拜之而還。

在宋代,這種活動則逐漸孌成了朝賀形式。如吳自牧的《夢粱錄》曾說:立春日,宰臣以下,人朝稱賀。這就證明,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人到宮廷之內,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,這種禮俗也一直延續到清代。唯一不同的是,清代將這個禮俗納人了管理範疇,由官方舉辦,且制定了嚴格繁縟的規定,又稱行春。如前去參加迎春活動的官員要提前穿戴好官服,拜謁於東郊,立春時辰一到,迎春儀式就正式開始,所有的官員一歸三叩。負責主事的人要舉著壶爵(一種杯子)歸在眾正官的左側,斟酒授於正官,正官接酒酹地後,再行二跪六叩首禮。之後令相關人員抬出芒神和春牛的塑像,讓眾官員在它們面前行禮作揖,禮畢,便敲鑼打鼓,將芒神和春牛熱熱鬧鬧的迎回城內。

  除去官方的迎春儀式,民間的活動相對要簡單有趣的多。宮廷主要是以祭祀的形式來迎接春天的到來,而民間大多摒棄了這些繁文縟節,發展成徹徹底底的活動。如貼春帖、掛春幡、踩高蹺以及舞龍獅、猜燈謎、放煙花等,好不熱鬧。而古時候的一些王侯將相之所以如此嚮往民間的一些節日活動,大抵也是圖個人情味,能實實在在的與親朋好友鬧上一鬧,暫時將朝廷的瑣碎沉重遺忘腦後。




打春。鞭春牛


遵古禮!宜蘭五穀廟鞭春牛求豐收| 中華日報|中華新聞雲

  立春是個很文靜,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。而它另外一個源自於民間鄉野習俗活動的名稱打春,表面上看則顯得有些粗獷和上不了臺面。但事實上,打這個字眼並不暴力,特別像父輩們對兒女善意的呵斥,要打才能驚醒夢中人,充滿了濃濃的關愛之意。打也很接地氣,實際務實,生動厚重。所謂打春,即是籌畫春天,給厚實的土地鬆鬆土,種下希望。如此一來,這春天確實是要打一下才過癮。春日春風動,春江春水流。春人飲春酒,春官鞭春牛。這是一首流傳於山西的春字歌,所講的内容就是打春習俗的盛況,即在立春的當天用鞭子抽打泥漿塑成的春牛或敲打鑼鼓、竹板等,以祈求來年的豐收。其起源較早,《周禮•月令》記述:出土牛以送寒氣。到了唐宋年間,此習俗開始盛行。尤其是在宋仁宗趙楨頒發了《土牛經》後,這個習俗得到了更深人人心的推廣。古時候,主要是朝廷親自操辦這一活動。這一天,皇宮内外裝潢地格外隆重。將泥塑而成的春牛彩繪一番,鞭炮齊鳴,在宮內眾大臣跪地迎接芒神和春牛,這與迎春的儀式相類似。不同的是,打春之時,天子亦要有模有樣的做扶犁狀,就如同現代人常見的剪綵一般,做個象徵性的造型。

  在民間,老百姓則會將春牛打碎,取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。打碎了的春牛碎片,則被人們哄搶回家,視之為吉祥的象徵。至現當代,打春還衍生出了索取食物的意味。這時候的打春儀式,極為簡單。僅需人手一隻小銅羅,來到別人家的院門前,一邊不急不慢的敲著小銅鑼,一邊唱著一些恭賀新春的歌詞。主人家見有人前來打春,就趕緊張羅一些(糕點、糖果、香煙等物品好送給打春的人。還有些愛熱鬧的主人家,想戲弄一下打春的人,故意不給食物,或是躲在房間裏不出來,意思是想讓打春者多唱幾句吉祥話。




咬春-嚼春菜


立春到来,繁花可期,来四团镇西村咬春拾景吧!丨爱申活暖心春

  所謂咬春,其實是取自古人所說的咬得草根斷,則百事可做。咬春的咬字即是吃的意思,一個咬学就道出了這個節令的眾多食俗。其食物以春盤、春餅、春捲、蘿蔔為主。

漢代崔寔《四民月今》中有這麼一段描述:凡立春立日食生菜,不過多取迎新之意,及進漿粥,以導和氣。立春日咬春這一飲食習俗,很早便有了。到了明清年間,咬春主要是說在立春當天吃蘿蔔,比如明代詩人劉若愚的《酌中誌:飲食好尚紀略》載道:至次日立春之時,無貴賤皆嚼蘿蔔,名日「咬春」。另據一些縣誌資料的記載,立春這日,山東、北京、江蘇、河北、天津、山西等省市均有咬春或嚐春的風俗。但其具體內容、形式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。老一輩的人如此重視這個習俗,多半是為了能夠以咬的形式牢牢將春天咬住。咬住了春天,就相當於咬住了自己生活的夢想與希望。據說,咬春之後,整個春天都不會再犯困了。這些美味的食物,除了能夠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季節暖胃養生之外,還能清醒自己的感官,重新去感受春天豐盈的生命姿態。嚼一嚼春,滿口清香,留住春天的暖意與愛意,這便是咬春的意義。




抬春色


花开正当时满城春色已盎然_手机搜狐网

  迎春、大春牛、咬春,是大部分地區在立春日都會舉辦的風俗活動或食俗,特別是北方地區,這三個風俗的活動氛圍較之南方要熱鬧些。而抬春色,相信除了少數廣東

人或粵西、潮州地區的人,多數都不知道它的來源和蘊意。其大致的特色內容和盛況,均收錄在清朝張心泰所著的《粵遊小誌》之中。

根讓張心泰的描寫,立春日,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們會組織起一隻遊行隊伍,讓孩童、歌使裝扮成神話或經典故事中的人物,臉上化了妝,穿上仿古衣物,整體看起來類似於戲曲中的扮相。這些孩童和歌坐在事先搭建好的高高的臺閣上,由兩人或四人抬著走。在清代,抬春色的相關活動幾乎遍及整個粵東、閩西、贛南客家地區,在梅州地區還有還有高春和矮春的區別。

  高春指的是兩個人坐在臺閣上,分別裝扮成不同的故事裏的人物,其中一人直立在臺上,後背扎著一根直木板,且將木板隱藏在他的衣服中,與他的肩膀平齊。然後存此基礎上橫扎另一個木棍在直木的上方,橫木上再站一個人,木棍同樣隱藏在他那寬大的衣袖裏面。為了安全著想,他的雙腳都要扎穩在橫木上。矮春就比較簡單化,只需一個人裝扮成神話人物直立站在木棍上即可。

  這種習俗可以說是粵西地區的一大特色,當隊伍浩浩蕩蕩地在街上游走時,孩童、歌传身上所穿的一些仿古衣物五顏六色的,各自的造型、形象設計也很不一樣,有唐僧師徒、有武松打虎、有春神句芒、有七仙女與董永、有皇帝、有桃園結義等等,乍一看,還極神似神話或經典故事中的人物。究其蘊意,除了借立春這時節來緬懷、祭祀一下眾多施予恩惠給人間的眾神仙外,更多的是為傳統的祭祀活動增添人了一抹濃重的文娛色彩,使得莊嚴與談諧相結合。




戴春雞


戴春鸡|国学文化|国学文化|国学百家_墨客网

  戴春雞這一風俗,多見於一些農村地區,俗稱春雞兒。每到立春時節,人們為了討吉利,會拿出一塊彩色的棉布縫製成公雞模樣的手工製品,然後把它釘在孩童的衣袖或帽子上。佩戴時還要求男左女右,取豐衣足食、茁壯成長、吉祥如意之事。之所以選擇雞這個圖案,是因為雞與吉諧音,討個吉利的意思。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,過去農村過於貧苦了,一到春季就會出現糧荒、饑荒等現象。老一輩窮苦怕了,為了不讓後輩跟著繼續吃苦,他們就讓孩童在立春之日戴上春雞,祈願他們來日不再遭受(雞)饑荒之苦。除了祝願吉祥的意思外,春雞還具有祛除災禍的蘊意。在民間文化傳說中,雞是能夠降服娛蛇、蠍子、蟾蜍、蛇、馬蜂等毒物的。孩童帶上春雞跟帶上護身符是同樣一個道理,它能夠保護孩童不受任何毒蟲的傷害,庇佑他們健康成長。




食俗風尚